6月16日下午,天水仁泽中医院康复科病房里,护士长汪瑛正在耐心地指导70岁的脑梗患者伍奶奶做手指康复训练,不时纠正她的动作。“手指康复训练每天都要做,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。”汪瑛关切地叮嘱道。
多年的临床工作,汪瑛与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不管是作为普通护士,还是走上护士长的岗位,她没有一天离开过自己的病人。多年间,汪瑛记不清自己扮演过多少不同的角色——姐姐、妈妈、阿姨……但她与患者的感情,早已融化成难以割舍的亲情。

贴心护理 真情关爱
面对偏瘫、全身瘫痪、大小便失禁、言语吞咽障碍,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,汪瑛内心十分难受。在与这些瘫痪病人及其家属相处过程中,她慢慢地了解到他们的痛苦,深刻体会到了那种不安的心情,深深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,带着真情护理病人,视病人为亲人。
2023年的一天早上,汪瑛看见一个年轻的小伙带着躺在病床上,头歪着看向外面,面无表情。她走上前去打招呼,亲切地问候有没有哪里不舒服。这位小伙很不客气地把头扭向一边,并没有搭理她。
后来,她了解到,这位小伙才24岁,在一次工作加班时突发脑出血,医生把从他死亡线上拉了回来,可惜四肢瘫痪,言语吞咽功能障碍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得知小伙的遭遇后,汪瑛心生怜悯,她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。“我必须帮助他,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他站起来,他还这么年轻啊!”
坚定了这个想法后,汪瑛就常到病房里鼓励他,每天下班都会协助做床上肢体功能锻炼、吞咽训练,就像对一个不会说话不会笑的小孩一样,指导伸舌、吞咽、进行发音训练等。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康复训练,小伙终于可以经口进食了,肢体也可以抬离床面,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一天,汪瑛正在给小伙做肢体康复训练,小伙张开口,费力地说出四个字:“谢……谢……阿……姨”。听到小伙说话,她停了下来,对小伙竖起大拇指,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。一旁的小伙爸爸红了眼眶,激动万分,眼含泪花向汪瑛表达深深的谢意。
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,医生说,接下来可以让小伙尝试着站立、走路。由于这位病人家属工作的特殊性,只能由护士照顾。于是,在下班以后的天水仁泽中医院康复科,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暖心的一幕:一位女护长和一位护士一起扶着一位小伙在进行走路练习,那位护士长就是汪瑛。
终于,在一天晚上,小伙放开了汪瑛和护士的双手,激动地叫出声来,他能自己独立行走了!虽然他走得很慢,但每一步都是长时间做康复得来的回报。

将心比心 真爱无声
汪瑛觉得做事情就是要将心比心,做护士更要与患者心连心。所以她对患者更是加倍的关心照顾,特别对那些没有陪护的患者常免费送饭;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呼吁医院、社会爱心捐款。有一天,她看到一位四十多岁没有陪护的脑梗死后遗症男性患者,坐在病室窗前,目光呆滞,就去与他聊天。聊着聊着,这位男子竟然在她面前大哭起来。
通过交谈,汪瑛了解到患者家庭条件不好,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大学。本是家里的顶梁柱,现在竟成了累赘,男子深感愧疚。稳定好患者的情绪,汪瑛立即打电话给男子家属要求前来陪伴,并经常开导他,还介绍康复效果好的患者与他进行交流。出院时,男子握着她的手,万分感谢地说:“谢谢你关心、开导,不然我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傻事。”
2023年9月的一天,一位60多岁的大爷入院治疗,因脑出血偏瘫在床,同时还伴有吞咽困难等症状,无法正常进食,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顾。看到大爷治疗效果不好,他的老伴整天以泪洗面。
汪瑛一边细致地给大爷做肢体、吞咽功能康复,一边耐心做大妈的心理疏导,向她介绍康复成功的病例,鼓励她相信现代医学。治疗一段时间后,大爷能够自主进食了,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和老伴的脸上。
凭着对工作的热爱,汪瑛始终坚守在临床护理第一线,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和喜欢。她常说:“护理工作是平凡的,用一颗爱心去爱护病人,生命之花才会艳丽绽放!”